公開論壇

他者的牧養:耶穌和佛陀的心靈關懷

 

跨宗教對話 ~ 

『他者的牧養:耶穌和佛陀的心靈關懷』

昭慧法師:「修法過你會變同性戀嗎?」言論即被網友奉為實踐了「佛法度一切苦厄的精神與智慧。(台灣立法院的公聽會)」
教宗保祿二世《跨越希望的門檻》:「沒有聖靈之助,人不能跨越真理的門檻,與苦難者同禱,是教會與基督一起發出的呼喊。(生生基督世世佛)」
香港性小眾(苦難者)每天隱藏於黑暗中,甚至有些被扭曲與偏見者一起譴責LGBTI社群,猶如兩面人。假如耶穌與佛陀遇上了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雙性人,隱沒於人群中的「他者」,將如何跨越真理的關懷,以接待的靈性修練讓其體會到慈悲和公義的愛?

釋昭慧法師 <性別角色與覺性開發> 

文字摘錄:

法師提到每一個生命都能成佛,佛陀的角色是先行者和生命的導師。佛陀通過教導,幫助我們覺性開發。也可以理解為覺悟,從迷惘的生命中,慢慢發展出來,越來越圓滿。法師提問在覺性開發的過程,在性別上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呢?她說覺性開發是不會因為受性別而影響。障礙覺性開發的反而是來自強大自愛的力量,太在意自己所擁有的。這種自愛可以理解為能量補體,亦導致身體五覺的篩選。例如:在音樂上我們會喜歡聽美好的歌曲。對於五覺的需求也會導致五慾。 當人想滿足身體的需求的時候,我們會要求跟他人在身體和性方面接觸。性本身是自然的,人和動物同樣都有的;在佛教來說性在不是罪,但是要點出它苦的本質。因著感官自身的局限,人如果只為了五覺而活,結果只會演變為越來越多的追求。所以假使生命停只留在慾當中,生命會變得很苦。有效的方法有兩門。第一就是徹底的脫離欲,就是透過修道的途徑。第二就是是透過情感的關係。這種情感這是一種愛,關注別人的快樂,對人的一份慈悲。不是自我中心,而是把生命目標轉化為成讓別人得到幸福快樂。性別/型態本身是自我和他者關係裡面,而當中所帶來的慾,就可以通過情感的純淨或情感的深厚而獲得釋放。

胡露茜博士 <接待他者的靈性修練> [完整講章]

關俊棠神父 <一個牧者的迷思> 

文字摘錄:

關俊棠神父分享的題目是-- 一個牧者的迷思。他首先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反思自己起初對同性戀者抱有不少錯誤的理解,只能透過不斷接觸與認識,去明白更多。接著,他以牧者的身份作反省,他作為神父,有必然跟從教會教導及立場的義務,而作為牧者,他也認為必須讓同志做回他---- 他之為他的他。他亦提出不必糾纏在婚姻這議題上,反應去強調神對所有人的愛,及正視人性的基本需要,最後,在體認彼此都是神的子女之下,看待他者。

講者簡介:

釋昭慧法師,現任台灣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胡露茜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兼任講師
關俊棠神父: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心靈教育計劃專業顧問及兼職講師,聖神修院神哲學院倫理神學教授

彩虹之約—共建同志友善教會行動(成員團體)如下:
基恩之家、眾樂教會、藩籬以外 ﹣ 認識和關愛雙性人、性神學社、世界公民協會中國香港、姐姐仔會、九龍佑寧堂、香港基督徒學會、性別公義事工 、「哪噠香膏教會」、 摯情同行 - 香港天主教同志信徒互助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