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樂教會/酷愛行
日期:12. 11. 2016
講題:上主認為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污穢
經文:徒10:44—11:18
講者:胡露茜博士
引言
一般教會對有關初期教會的教導多強調—種抽離和空洞的差傳使命,例如門徒在基督所應許的聖靈降臨身上後,便得著能力,從耶路撤冷、猶太全地、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基督的見證。
然而,我認為使徒行傳之所以是新約聖經中一卷重要的文憲,並且可以作為今日教會自我觀照和反省的一面鏡子,是因為它記載了第一代使徒受聖靈充滿後的兩種突破:
(1)透過傳道、服務、醫病行神蹟,並以彼此守望和凡物公用的團契生活來見證基督的福音;
(2)為了福音的緣故,敢於抵擋來自當權者及教會領袖的逼害,甚至甘願被下監和犧牲自己的生命;
除了以上兩點突破,使徒行傳卻同時記錄了初期教會人性軟弱的一面,就是門徒之間及不同文化背境的信徒之間的內部矛盾,其中一個最尖銳的爭議是猶太信徒與外邦信徒之間的衝突,包括:歸信基督的外邦人是否需要行割禮?猶太人的潔淨禮儀是否唯一衡量一個人得救的標準等問題等?
當我嘗試從酷兒神學的角度重讀使徒行傳時,我發現第一代使徒從聖靈所領受的異象,本是非常貼近酷兒神學所理解的「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的異象,就是消解和顛覆一切以人的標準所設定的界線和分隔,創造一個更能擁抱和尊重多元差異的徹底的愛的信仰群體。
被聖靈充滿的教會
究竟被聖靈充滿和洗禮的第一代信徒經歷了什麼翻天覆地的轉變呢?
按使徒行傳第2章的記述,
2:1「五旬節到了,門徒都聚集在一處。」原文直譯是「當五旬節期終了之日,他們都同心合意的聚集在同一處。」『五旬節』意思就是『五十天的節期』,由逾越節那週安息日的次日算起,一共過七個安息日。第七個安息日的次日,就是第五十天(利2 3:15~16) 。這一天在舊約裏又稱作『收割節』(出2 3:16)。
當時有從世界各地來的猶太人住在耶路撒冷:包括帕提亞人、米底亞人、以攔人;還有美索不達米亞、猶太、加帕多家、本都、亞細亞、弗呂家、旁非利亞、埃及,和利比亞一帶地方的人,還有從羅馬來的猶太人和皈依猶太教的外邦人。
2:4「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溢,並且按著聖靈賜給他們去發表的,開始說起別種語言的話來。」本來過去大家都因著不同語言阻隔而無法溝通,但在聖靈充滿下,他們都得著一種屬靈的口才,說出自己原來不會說的話來,彼此講論上主大能的作為。
我們必須注意聖靈帶給這班人的改變不是將多元不一樣的語言變成統一的語言,而是在保留和尊重彼此不同的語言及文化的差異中達致互相溝通和共鳴的生命見證,這亦是教會合一的完美演譯 — 不是透過征服他者,而是透過聖靈的感動,帮助我們開放自己,以彼此尊重和聆聽的態度,建立能夠互動、溝通及實踐彼此相愛和團結的信仰群體,然而這個充滿復和與團結力量的第一代信徒群體亦面臨種種嚴峻和人性的考驗。
第一代使徒教會的考驗
使徒行傳的作者有幾處提到當時信徒之間的爭議和衝突:
首先6:1—經文講到說希臘語的猶太人埋怨使徒在分配每日的生活費上忽略了他們當中的寡婦。反映當時說希臘語的猶太人和說本土亞蘭語的猶太人之間,因文化和語言的差異而存在不少分歧。
第十章可說是重要的教會歷史文獻,因為這一章記載彼得親自去向羅馬軍官哥尼流傳福音,這在當時耶路撒冷教會的信徒看來,是一件不可思義的行動。因為依當時猶太人普遍的觀念,任何人要信耶和華上主都必須先成為猶太人,才有可能成為上主的子民,被上主所喜悅。而這種觀念也很自然且普遍地存在於初代教會的猶太人信徒中。
哥尼流是誰呢?10:12—經文描述在凱撒利亞的哥尼流和他一家都敬畏上主,且常常慷慨賙濟窮人。一日,主的使者在異象中叫他派人去接彼得來。
而在另一處的約帕,彼得在屋頂禱告時,亦得了一個異象,看見天開了,有一樣東西降下來,好像一塊大布,布的四角綁住,縋到地上,裡面放了各種飛禽走獸,又有爬蟲,有聲音對他說:「彼得、彼得,宰了吃!」因為彼得是猶太人,即時反應說:「主啊!絕對不可,我從來沒有吃過任何污穢不潔的東西。」當彼得正在猜疑這異象的意思時,哥尼流的人便找來了。
第三天,彼得和他的幾位信徒便跟哥尼流的人起程往凱撒利亞,見到哥尼流等人時,彼得便對他們說:「按照猶太人的規距,我是不許跟異族人密切往來的;但是上主已經指示我,不可以把任何人當作不潔淨的。」
大家要知道猶太人是絕對不吃摩西法律中所規定「不潔淨」之食物的。利未記第十一章有很清楚的記載,說明哪些食物可以吃,或是不能吃。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傳統上的禁忌,其中最為明顯的,乃是不准吃外邦人拿過的東西,因為外邦人被猶太人看為是「不潔淨」的族群,因此,外邦人的手所拿過的東西也是屬於不潔淨的。作為一個猶太人,彼得確實是很遵守傳統的法律規定。也因為這樣,上帝用很戲劇性的異象—天降俗物—來改變彼得的固有觀念。
10:25-26—哥尼流見到彼得,便俯伏在他腳前,彼得連忙扶起他,說:「請起來,我自己也是人。」彼得這句話是重要的提醒!基督教的信仰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敬拜的是神,不是人!我們也從這句話中想像得到當時的人怎樣在流傳有關彼得的事蹟,很可能已經有人把彼得說成像神一樣了。否則哥尼流不會用「俯伏在他腳前」的態度來迎接彼得。如果我們用心想想,這個世界所以出問題,往往就是握有權力的人把自己給神化了。彼得雖然在當時被許多人看成是很有行神蹟能力的人,但他還是很清楚自己是甚麼角色。
後來哥尼流向彼得解釋請他來的異象之後,彼得便向他們宣講基督的福音:「現在我確實知道,上主對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看待,只要是敬畏祂,行為正直的人,無論屬那一族,他都喜歡。」
10:44—彼得還在講道的時候,聖靈降臨在所有領受信息的人身上,那些跟著彼得從約帕來的猶太信徒,看見上主把聖靈的恩賜也傾注給外邦人,都很驚訝,彼得便說:「這些人已經領受了聖靈,跟我們一樣,有誰能阻止他們領受水的洗禮呢?」這裡彼得所說的是指這些人的經驗跟五旬節聖靈降臨於使徒身上的經驗是一樣的。
這故事又再一次提醒我們,一個願意聆聽和領受從聖靈所賜的異象的「教會」,應該是有信心和能力去衝破和跨越傳統的界線和一切人為的阻隔,因為上主對所有人都是平等看待。
酷兒神學家伊莉沙伯、斯圖爾(Elizabeth Stuart)認為洗禮這聖禮基本上是酷兒的,因為從神學角度,它已經抹去所有性別、性態和其他身分標記的區隔,也就是說,受洗後,我們的不同身分 — 包括不同的性別、性傾向有關的身分— 都不再重要,唯一重要的事情是個人在基督裡的因信稱義,因為在神的恩典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
第十一章講到當彼得到了耶路撒冷,主張外邦人也必須領受割禮的猶太人便批評他說:「你竟在沒有受割禮的外邦人家裡作客,甚至跟他們一起吃飯!」彼得便將自己禱告時見的異象跟他們分享。並且強調自己有三次聽到從天上來的聲音說:「上主認為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污穢!」如今外邦人也同時得到聖靈降臨的恩典。彼得認為既然上主把這相同的白白的恩給了這些外邦人,他又豈能攔阻上主呢?
彼得向主張「割禮派」的人解釋為何與不潔淨的人共餐,特別重提第十章有關「異象」的顯現,促使他走出「潔淨」的枷鎖。彼得的答辯主要集中有關「聖靈」的解說,是「聖靈」指示他這樣做,是聖靈降臨在這群不潔淨的人身上,使他們領受聖靈的恩賜。聖靈在整本使徒行傳中一再地更新門徒的思維,徹底打破各種族群主義、階級主義、宗教主義、道德主義等傳統意識,使人真正成為在基督裡的自由人。因此,使徒行傳又被稱為「聖靈行傳」。
11:13-14—提到彼得要使哥尼流和他全家得救。得救是使徒行傳之另一重要議題,有關外邦人是否得救的條件之爭議,到了第十五章成為耶路撒冷會議的主題。
15:1-3交待了召開這次會議的背境:主要因為有些從猶太來到安提阿的信眾,認為那些未受割禮的外邦人信徒是不配得救的所以便高調地提出:「除非你們遵照摩西的法律接受割禮,你們不能得救。」為了這個問題,保羅和巴拿巴兩個人跟他們發生了劇烈的爭辯。因此,大家便決定派保羅、巴拿巴,和當地教會的幾個人上耶穌撒冷去,向使徒和長老們請示這件事。
15:5-11—聽過保羅、巴拿巴等人的報告,有些法利賽派的信徒仍堅持說:「外邦人必須接受割禮,也必須遵守摩西的律法。」經過一輪爭辯之後,彼得便站起來,說:「諸位主內朋友,你們知道,上主早已從你們當中選召了我,要我把福音的信息傳給外邦人,好使他們聽見而相信。那洞察人心的上主把聖靈賜給外邦人,如同賜給我們一樣,以此來表明他也接納外邦人。在我和他們之間,上主不做任何區別,卻因為他們信而潔淨了他們的心。既然這樣,你們現在為什麼要試探上主,把我們的祖先和我們自己所挑不起的擔子,放在外邦門徒的肩膀上呢?這是不對的!我們相信我們得救是藉著主耶穌的恩典,是跟他們一樣的。」
一如第十章關於外邦人可否洗禮的爭辯、這裡十五章耶路撒冷會議關於外邦人是否得救的爭辯,彼得這篇講章再次重申藉著主耶穌基督的恩典,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一切分隔都被完全消解和衝破,在上主的國度裡,大家都是平等的。
上主認為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污穢
「上帝認為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污穢。」這句話至少告訴我們,把東西分成「好」、「壞」,是人的價值觀念造成的。在上主的創造裡,所有的受造物都是「照著上主的形像」被造的,且上主在創造完成後,看為是好的(創世記1:24-25),動物如此,人類的族群也是如此。人把自己的喜、惡之別強加在上主的創造上,才會出現問題。
今天高舉異性戀霸權的教會就好像昔日早期教會中主張割禮派的猶太信徒,把自己當作聖潔的族群,因為他們自視為上主的選民,其他非異性戀的性小眾都是次等的、不潔淨的、不被祝福和不能得救的,除非他們好像昔日的外邦人按猶太人的規距接受割禮,即接受拗直治療,變回異性戀。
在馬可7:1-23中,記載關於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們向耶穌投訴他的門徒「用不潔淨的手吃飯」。耶穌卻反過來批評他們「拘守人的傳統,而放棄了上主的命令」。並說:「那從外面進到人裡面的不會使人不潔淨;相反地,那從人裡面出來的才會使人不潔淨。」(7:15)上述這段話清楚說明,耶穌基督認為當時的猶太人只知盲目遵守法律的規定,卻不懂得認真思考真實的信仰內涵,結果是踐踏了信仰的真義,以及人和上帝之間和諧的關係。
今天香港某些教會組織,常以性小眾的性行為破壞一男一女異性戀婚姻家庭制度,作為反對政府立法消除性傾向歧視的藉口;而最近台灣的「護家盟」,更提出「同志行為會傳染」及「平均一個同性戀會有1000個性伴侶」的不實和恐嚇言論,企圖阻撓立法院通過婚姻平權法案。這些舉動豈不是跟昔日耶穌基督所指責的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犯上同一樣的自義和偽善的罪嗎?因為這種排斥的意識是從他們內心的不潔淨發出來的。這亦是基督教會需要時刻在禱告中自省和祈求聖靈鑒察的。
然而,當我們以一隻手指指向那些維護異性戀霸權的基督徒對性小眾的歧視時,我們切勿忘記還有四隻手指是指向我們自己,因為我們都同樣會墮入「排斥異己」的罪的試探中而不自覺。
今年台灣的同志大遊行中有兩把聲音是特別響亮的,第一把是來自原住民族青年陣線撐同志聲明:聲明指出「臺灣原住民族長期處於假友善的環境,和同志族群所處的臺灣環境一樣」,然而,處於現代社會與部落文化夾縫中生存的原住民族的同志青年,他們更要因原住民和同志的雙重身分而被雙重的污名化所踐踏。
另一把聲音是來自一位跨性別女生吳馨恩,她高調地批評台灣主流同運中的「順性別霸權」,她認為在「順性別」(即出生性別與性別認同一致的同性戀者)與「跨性別」(出生性別與性別認同不一致)兩者之間存在著極大的權力差異,不論在階級位置、工作、收入、教育機會、醫療資源與生命經驗都難以相比。因為她看見主流同運為了獲取更多支持而對更加邊緣弱勢者處境的無視。例如婚姻平權成為同運主要訴求時,便很容易將連生存都有困難的跨性別推得更遠。
我特別在這裡提出這點為要警惕自己和各位,不要只看見別人眼中的刺卻無視自己眼中的樑木,又或者只感到自己被欺壓的痛而忽略其他比我們更弱勢者的痛!
在座的性小眾朋友,當你因自己的同性戀或雙性戀傾向而感覺有罪和不潔,認為自己再不配去享受性的歡愉、去追尋愛和被愛的時候,請你記得及相信在神的恩典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當你因自己的雙性或跨性別身分而懷疑自己是否變態、不正常的時候,請你記得及相信你雖然不是典型的「男人」或「女人」,但你也是按上主的形像受造,並且上主看是好的;當你因患上性病或愛滋病而自覺羞愧和無助的時候,請你記得及相信上主認為潔淨的,人不可當作污穢。當你們相信普愛眾生的主並沒有因你們所背負的污名而離棄你們的時候,恩典就臨到你們,因為那比你更偉大的接納了你。這種體驗不需任何代價,只要你願意接納自己就夠了。
性小眾酷兒朋友的出櫃和發聲的意義,乃是將個人的掙扎轉化為改變教會和社會的動力,最終使「教會」重新恢復作為「基督身體」的時代見證。
期望今日的教會,以至我們自己,能從初代教會這段針對外邦人的排斥的歷史作深刻的自我省察和回轉,及早擺脫二元性別及異性戀霸權的思維,從自義、自以為聖潔的惡念中釋放出來。教會合一的挑戰,在於我們是否願意走出自保自義的圍牆,接待那些令我們不安、甚至厭惡的陌生人,從而將對他者的敵視轉化成好客的接待(from hostility to hospitality) 。
最後,送給大家一首歌:太陽與星星的主(God of the Moon and Stars
),這是著名丹麥福音歌手、牧師、崇拜屬靈領袖Kees Kraayenoord的作品。
God of the Moon and Stars
胡露茜中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erlT8FA7kc)
God of the moon and stars
月亮與星星的主
God of the gay- and singles bars
同志與單身酒吧的主
God of the fragile hearts we are, I come to you
帶著易碎的心靈,我來就你
God of our history, God of the future that will be
掌管歷史與將來的主
What will you make of me, I come to you
你會怎樣看待我?我來就你
God of the meek and mild
溫馴與和善者的主
God of the reckless and the wild
魯莽和狂野者的主
God of the unreconciled, I come to you
面對人無法和解的主,我來就你
God of our life and death
生命與死亡的主
God of our secrets unconfessed
鑒察人內心的隱密
God of our every breath, I come to you
賜每一口氣的主,我來就你
God of the rich and poor
富有與貧窮者的主
God of the princess and the whore
公主與妓女的主
God of the ever open door, I come to you
永遠張開大門的主,我來就你
God of the unborn child
未出生嬰孩的主
God of the pure and undefiled
純潔和未受污染者的主
God of the pimp and paedophile, I come to you
扯皮條和戀童者的主,我來就你
God of the war and peace
戰爭與和平的主
God of the junkie and the priest
吸毒者與牧師的主
God of the greatest and the least, I come to you
高位與卑微者的主,我來就你
God of the refugee
難民的主
God of the prisoner and the free
被囚與自由人的主
God of our doubt and certainty, I come to you
懷疑與確信者的主,我來就你
God of our joy and grieve
喜樂與哀傷者的主
God of the lawyer and the thief
律師與強盜的主
God of our faith and unbelief, I come to you
信與不信者的主,我來就你
God of the wounds we bear
帶著我們的傷痕
God of the deepest dreams we share
我們心底共同的願望
God of our unspoken prayer, I come to you
尚未說出的禱告,主啊!我來就你
God of a world that's lost
迷失世界的主
God f the lonely cross
孤單十架上的主
God who has come to us, I come to you
降生成人、住在我們中間的主,我來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