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 '彩虹約章:同志友善教會’ 兩週年
講者: 龔立人博士
在 facebook 世界,friend 與unfriend 是一件很敏感的事。Unfriend 含意不跟你分享我的故事和遭遇;同樣,我也不再關注你的故事和遭遇。Unfriend 不必然代表敵人,但其關係卻可能比敵人更差,因為曾是相識的卻如今成為陌路人。在facebook 的friend 與unfriend 思維 下,同志友善教會就有以下含意:
(一) 邀請與接納:邀請,因為我想跟某人做朋友。可能基於好奇,但絕非基於可憐和教導他。若是因可憐和教導,這不是友善的邀請,而是自義的邀請。若沒有接納的邀請是不完整邀請。所以,邀請者也是被接納者。看見自身被接納的身分,我們才走出自大和自義。同志友善教會不只是對同志的邀請,更是被同志接納的教會。查實,有很多關心同志的教會,但這不必然等於同志友善教會,因為他們只看見自己對他者的邀請,而忽視他們是被接納的。
(二) 分享與參與:分享,與是否多餘沒有關係,而是人是人應有的傾向和態度。若是,問題之一是:跟誰分享、為何只是某些人可以跟他們分享、某些人不可以。經驗似乎指出只是朋友才是被分享的對象,但Facebook世界指出,因為分享,他成為我的朋友。那麼,不是朋友與陌生人決定分享的對象,反而分享決定朋友與陌生人。又若分享是人應有的傾向,同志不只是被分享的對象,更是分享者,絕不是旁觀者,以致同志友善教會被同志們豐富了。
(三) 交流與相處:Facebook的Like之設計給人很多評論空間。例如,有人評論呃Like的風氣是缺乏自信,甚至作假。我們介意Like的數目反映我們緊張被注意、被欣賞和被關心。或許,Comment才是最重要。Comment的內容不只有贊同或不贊同,更有查詢、發問、意見、關懷等。交流是人際生活的基礎,如何真誠地交流、有禮貌的回應、有感情的流言是我們的學習。同志友善教會不是口號,而是生活。在其中,我們學習聆聽、說話、寬恕與關懷。
邀請與接納、分享與參與、交流與相處等不是同志友善教會的特徵,而是聖餐性教會的意含。那麼,同志友善教會就是將聖餐溶入教會生活,並以有限的身軀成為聖餐,以邀請與接納、分享與參與、交流與相處等向世界見證,「上主愛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