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會議

朝聖路上的對話 ──參與普世教協大會帶來的啟示

(本文原載於《時代論壇》2022年10月6日,已獲已獲《時代論壇》授權轉載,網址:https://www.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69970&Pid=104&Version=0&Cid=2053&Charset=big5_hkscs)

朝聖路上的對話
──參與普世教協大會帶來的啟示

 

第十一屆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下稱普世教協)大會,今年於德國卡爾斯厄魯(Karlsruhe)圓滿結束。這個我只在神學院於書本略有看過的大會,與身為「蟻徒」一名的小妹,本是牛馬不相及的。但二〇一三年在南韓釜山(Busan)第十屆大會,來至南非的Michael Lapsley神父在閉幕講道中,公開向同志群體道歉,並期盼其他宗教領袖日後也同樣向同志群體致歉1,印證了一個時代的轉變。大會結束後,協會啟動了人類性事資源小組(筆者譯,原名為Reference Group on Human Sexualities)。這個小組的其中一個可見成果,就是一份名為〈朝聖路上的對話:邀請在人類性事上的旅程〉(筆者譯,原名為Conversations on the Pilgrim Way: Invitation to Journey on Matters of Human Sexuality)的大會文件;另一成果,就是小妹有幸受邀出席,首個有關同志議題而在大會會場內舉行的的工作坊。原來牛和馬,也是牧場上的動物。
 
要走到在朝聖路上有對話的空間和機遇,牛頭和馬咀,又可如何配合呢?有甚麼因素成就了是次旅程?在大會過後,小妹整理雜亂的情感和思緒,看到有三個主要元素。
 
不離不棄的耐性
 
大會的第一天,在一個名為「Encounters on the way - revisiting Human sexuality and the Bible 」專題討論上,主持人在台上問嘉賓:我們走到現在,他/她們看到甚麼。Anders Wejryd大主教的回應使我愕住。他道,「耐性。縱使事情這樣發生,同志對教會卻仍不離不棄(solidarity)。因為我們所有人也需要上主。」2大主教說的不是教會對同志的耐性,也不是教會對同志的不離不棄,而是同志對教會的耐性和不離不棄。
 
翻查普世教協的網上資料,其實有關人類性事議題的討論,在六十年前早已開始;而這個人類性事資源小組,也不是史無前例的──在一九九八年於津巴布韋哈拉雷(Harare)大會後,也曾啟動。雖然同志議題於四、五十年代已引起不少討論和研究,普世教協對性事議題的關注,並不是因同志而起的。在一九六一年於印度新德里(New Dehli)舉行的大會上,普世教協所關注的議題是婚前和婚後的性關係、婚外子女、某些民族/國家的多妻制/妾侍制、與非信徒的婚姻等圍繞「新家庭」的挑戰3。同志這個議題並沒有因為新德里大會的忽視而消失,反之,在其後的大會上不斷地被重申。一九六八年,在關注以上的新家庭議題外,還加上了墮胎、計劃生育、離婚和同性戀等議題。其後的三次大會,議題被重提,回應再被輪迴。到了一九九一年澳洲坎培拉(Canberra)大會,事情終於有實質性的轉變:討論同志議題從「家庭生活和教育部」(筆者譯,原名為 Family Life and Education Unit),轉到「公義、和平和創造整全部」(筆者譯,原名為 Unit of Justice, Peace and Integrity of Creation)4。這個轉變十分重要,顯示普世教協對同志的關注不再局限於對傳統家庭的影響,而是從同志他/她們作為上主創造的完整性(integrity)去思考,從公義和和平的理解出發。
 
Lapsley神父說,上主在人類家庭中所彰顯的智慧,是不被限制的5。馬和牛本同是牧場上的動物,面對牧場被改為牛場,馬兒一日千里,本可到別處開馬場,牠卻天天走到出生的牧場大喊「公義!我們需要牧場,牧場需要我們!」假若牧場上缺少了一個物種,便不能反映一個整全的牧場了。至於馬和牛如何共存共享空間,便是公義和和平的工作。我們終於走到這天可以在朝聖路上對話,第一個重要元素,就是同志對教會/協會的的耐性和不離不棄。此話一點也沒有誇大,自一九九一年在方向上的改變後,又過了卅一個年頭,足見同志對協會的耐心。


前輩Rev. Nancy Wilson和 Rev. Kittredge Cherry代表美國大都會教會 (Metropolitan Community Church) 參與一九九一年在澳洲坎培拉普世教協大會留影。Rev. Wilson於二〇〇五至二〇一六年被選為MCC教會會議全球主席;Rev. Cherry是Qspirit.net的創辦人。(Rev. Cherry提供)

新瓶內的謙遜
 
宗教信仰,一向披著「永恆」、「絕對」的形象,向來是一個極度抗拒改變的勢力。我記得在大會期間擔任義工介紹彩虹朝聖的工作時6,有兩位當地的工作人員在攤位附近徘徊良久。最後他們鼓起勇氣走過來對我說:「宗教是超越人類的,你們怎可以隨意改變你的宗教?」
 
基督新教自宗教改革以來,就是拒絕了當時羅馬天主教「權威說了便是」這種「只可追隨,不可討論」的態度。當聖經被翻譯成不同語言,並印刷成信徒隨手可閱讀的一刻,洪水破堤,歷史走不了回頭路。信仰不再假手於人,教徒背起自己的責任,花時間去研讀聖經,用心力去理解這個上千年歷史文獻與現代生活交流的箇中玄機。這不但印證了教徒對宗教信仰的認真,也見證教徒/教會在一個正在轉變的環境中,發現與新環境對話的需要。
 
事實上,宗教信仰也不是第一次要與時代對話。公元七十年, 耶路撒冷聖殿被毀。這個變化在猶太人社群來說,相信打擊很大 ── 聖殿是他們信仰核心之地,是耶和華與他們同在的證據,而他們在每年的大大小小時節,也會離開家園,走到聖殿以畜牲鮮血和膏油獻祭給耶和華的。聖殿被毀,信仰頓時失去重心。瓶破了,舊酒如何是好?面對突如其來的轉變,一世紀信徒可以堅持同一調子,與羅馬政府力爭興建第三聖殿;他/她們也可對準上主(聖殿不等於也不大於上主),把信仰核心從繁文縟節中精煉出來:上主喜悅的,是膏油祭品的獻祭,還是心靈和誠實的敬拜呢?耶穌提出這個觀念時,他並沒有從猶太教分別出來,另起爐灶的原意7
 
當信徒面對新環境時,教會需要貼地(relevant)回應,若只一味高舉著千年文獻或歷代傳統理解「符合信仰」的「道德高地」,我們會否限制了上主那超越人類時間空間的智慧呢?況且,既然沒有人可以超越上主的智慧,那麼,我們憑甚麼認為一千年前的人事物和文字,已做到完全掌握到上主的智慧呢?瓶天天在破,我們難道還是堅持用千年前調和的酒倒進新瓶嗎?可能其主要材料也不復在了。其實,正正是因為上主的超越性,我們更需要檢視所謂的「絕對」。更新我們的軟件,便成了一個信徒/教會在上主面前謙遜態度的表現。若一方是至高無上不可逆的,便毫無對話空間了。這份願意與時並進的檢視和更新,即一份謙遜的態度,就是所有對話的開端。


作者寫於二〇一九年的詩(感謝BT圖片設計)

大時代下的大平台
 
有牧者曾對我說「你要學習順服的功課。」他指的是我不聽他的教導,常常發問;可能他感覺被質問、挑戰了。我很認真地思想他這個指導,查了大半個月聖經。順服背後,假定了一個絕對順服的對象。但如上所說,基督新教自馬丁路德以來,便拒絕了「權威說了便是」。基督新教努力把聖經翻譯成各種語言,讓我們自己查看,是對人、對信徒的一種肯定,相信我們可以自己研讀,可有不同的領會,甚至貢獻。這是一個分享權力和放權式的態度,也造就了基督新教隨後五花八門的宗派發展。
 
我記得在接受《時代論壇》訪問時的一個問題,大概是「你認為普世教協有何用呢?」我即時的回應是:是一個基督新教自救的表現。我當天的回應,指的就是補救這個基督新教五花八門的「分歧」,製造一個像天主教的教宗和梵蒂岡般的至高無上、發師令的大台。現在回想起來,自救是對的,其餘的卻是大錯特錯。第一,普世教協並不是一個「大台」或一個超級教會(super church),而是一個平台,一個刻意創造的空間,讓各會員教會在這個平台分享砌磋。這個協會的會章就明確地把協會定性為一個「團契」,目的是邀請各宗派教會共建一個「在信仰上可見的合一」8。第二,基督新教的五花八門宗派,所謂的分歧,換上現代詞彙,就是多元,這才是重點。在上文提及的〈朝聖路上的對話〉是這樣寫的:「這不是一份最終定案的文件,或一個在會員教會中就人類性事議題的共識。」反之,「這文件旨在提供一個工具,以促進真誠、有承諾的和被神學啟蒙的對話,並深化各宗派和教會間的互相理解。」9拋磚引玉,在一個沒有上下的平台上促進對話,強調的是橫向對話,不是縱向聽話。橫向對話背後是「我在這兒見到的角度是這樣的,你在那角度看到的是什麼?」每人真誠地,無懼地擺上自己的兩毫錢。
 
在新約聖經中被翻譯成順服的,至少有四個希臘文文字。當中三個字確實是強調聽從上師命令的軍事用詞,但也有一個出現次數相約(約二十多次)的希臘文文字,強調「給予耳朵傾聽」後作出的回應;字典中舉了一個很易理解的例子──有人在門外叩門,在屋內的人便去應門10。在今天有大台有理無理強壓在身上的時代,我們可能也較懂一個沒有大台、百花齊放平台的重要性。話說有電視台被稱為大台,在這台還有節目可看的年代,曾有這樣的一個經典對白:「和諧,不是一百個人講同一說話; 和諧是一百個人有一百句說話之餘,而又互相尊重。」11沒有大台,因為沒有人可代表/掌握上主的豐盛。順服的對象不一定是向我們指指點點的大台,順服的對象可以是同樣獻上真誠兩毫錢的身邊人。我們需要互相順服、百花齊放的平台。


彩虹朝聖收集了全球廿八個不同宗教和宗派的同志故事,輯成《邊緣和解》,並翻譯成10種語言(圖中欠阿拉伯文)。此刋物可於彩虹朝聖網站下載。(作者提供)

結語

同志基督徒在同志界和基督教界裡,向來是被排斥被蔑視被恥笑的一群。他們卻仍昂首,深信這天賦雙重身份的重要。倘若馬兒因為害怕鶴立雞群而戴上牛角扮牛,牧場便失去了原有的豐盛。今天能造就到朝聖路上對話這奇蹟,不是從天掉下來的。這是同志基督徒在沒有放棄信仰,沒有扮牛扮鹿下,勇敢地獻上自己的兩毫錢,和普世教會協會大會堅持創造和維護一個對話平台下,共走了六十年的成果。改革姍姍來遲,但步伐勢如洪水。但願今天在你在我的心裏,也有合適的土壤,讓對話延續下去。

(副題為編者所加)


 
註:
1. “Sermon by Fr Michael Lapsley in the Sending Prayer.”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8 November 2013, https://www.oikoumene.org/resources/documents/sermon-by-fr-michael-lapsley-in-the-sending-prayer
2. 筆者譯。由於沒有錄影,這不是逐字稿 (verbatim)。當下的記錄是這樣的:「The Patience. The solidarity people have for the Church despite what’s happened。」
3. “Churches’ Response to Human Sexuality.”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14 February 2006, https://www.oikoumene.org/resources/documents/churches-response-to-human-sexuality
4. “Conversations on the Pilgrim Way: Invitation to Journey Together on Matters of Human Sexuality.”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2022,p51。此文件可於網上下載,見https://www.oikoumene.org/resources/publications/conversations-on-the-pilgrim-way
5. 見註1。筆者譯。原文為「God is not limited in the way wisdom is delivered to the human family.」
6. 彩虹朝聖,英文名為 Rainbow Pilgrims of Faith。有關其工作,見https://rainbowpilgrims.faith/
7. 聖經學者一般認為四福音書最早是在公元七十年或後成書的,並有很大機會在聖殿已被毁後。有關猶太教和基督教如何發展到分為兩教,可參考Dunn, James D.G. The Partings of the Ways: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Judaism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the Character of Christianity. Trinity Press International, 2000.
8. “Conversations”,p7。 筆者譯,原文為「The primary purpose and vision of the fellowship of churches in the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is to call one another to visible unity in one faith and in one Eucharistic fellowship[…]」
9. 同上,p8;筆者譯,原文為「It is not the intention or objective of this document to present a final document or ethical consensus of the churches on issues relating to human sexuality.」和「It was decided that the objective is to serve as a tool to facilitate honest, committed, and theologically inspired dialogue, and to increase deeper mutual understanding…」
10. 四個希臘文文字分別為:ὑπακοή,ὑπακούω,πειθαρχέω和ὑποταγή。當中ὑπακούω解釋為”to listen, hearken”, “to give ear to”, “to listen and answer”。Liddell, Henry George. A Lexicon Abridged from Liddell and Scott's Greek-English Lexicon. Oxford ; New York :Clarendon Press, 1984.
11. 《天與地》無視電視劇,2009。